首页 > 工作范文 > 活动方案  >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ng) 殆(dài) 箪:(dn) 曲肱(g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
  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不逾矩( )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曾()子
  一箪()食曲肱( )而枕之
  2.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
  (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
  ⑵“上合总理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
  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孔子及《论语》。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第一章
  2、学法指导文言翻译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后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学三章的内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案例(以身边发生的事例)
  2、学生合作探究
  3、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4、诵读感悟,体会精彩内涵。
  (六)课堂小结
  归纳所学文言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前三则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的类型:
  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
  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 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
  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
  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
  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资料助读:
  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新知学习: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3、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4、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好,今后有何打算?
  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
  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认读《论语》前5则,整体感知,理解并形成共识,并当堂背诵。
  步聚:
  一、 导语:(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现在给你们几个提示语,猜一猜。对,这就是孔子。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
  二、人物简介与作品简介:(见幻灯片)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慢读前几则,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音义。
  (让学生板书,并加以指正)
  2、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整体感知。
  3、疏通文意
  (分小组合作,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
  4、学生全体朗读,加以体会。
  四、研讨与思考
  1、概述每段段意
  (由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共识,提问回答,老师归纳。)
  2、思考:
  A、谈学习方法的:
  B、谈学习态度的:
  C、谈修身做人的:
  D、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下面题目,展开竞赛
  用来表达对朋友来临而喜悦的句子:
  讲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句子:
  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
  强调学习中要有实事求是态度的句子:
  五、课堂延伸:
  结合课文的学习,说说你在学习与处世中曾发生过的小故事,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学习的感受)
  六、尝试当堂背诵,进行抽查。
  七、要求学生回家复习并预习,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要点:认读《论语》后几则,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并当堂背诵。
  步聚:
  一、背诵前几则,进行抽查。
  二、齐读后几则,整体感知。
  三、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把握文意,圈出疑难之处。
  四、师生共同解决疑难,疏通文意。
  五、研讨思考:
  1、谈学习态度:
  2、谈修身做人:
  3、完成课堂练习:
  我们如何向他人学习:
  强调责任重要性句子:
  六、课堂延伸:谈谈各自对这几则的认识
  七、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见幻灯片)
  八、布置作业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三单元所谈论的“学习生活”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
  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4.诵读法
  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5.采用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展示及设计理念阐述
  1、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这样标榜过《论语》的作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北京大学教授于丹曾用七天时间讲解《论语》心得。孔子在国外的影响: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
  设计理念阐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看到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这样的导语无非是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2、预习检测
  A、学《论语》说《论语》(介绍《论语》这部书)。
  B、学《论语》知孔子(介绍孔子生平,及其所著典籍)
  C、学《论语》清字词(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
  D、学《论语》译课文
  本环节设计目的:了解《论语》及孔子,理解每一章。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
  3.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也可有师生共同确定。但无论是那种确定方法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确定。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单元提示,结合本课具体内容及课后练习,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C、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三维目标有利于教师操作。
  4、学《论语》理知识
  A、梳理文言文知识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B、梳理课文思想内容
  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从“求知识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梳理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5.学《论语》悟人生(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2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6.学《论语》写心得
  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大家把自己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也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1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通用11篇)由好学资源网活动方案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好学资源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上一篇
开学的周记8则

下一篇
租赁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