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求职资料 > 初涉职场  > 

《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压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压强》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 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 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 探究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
  1、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 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 3、4 ; 2.《练习册》P14 :7,8
  七、板书设计
  9.1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 压强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 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2

  第二节 压力和压强(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眼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强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医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破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 × 10 ×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克的破码 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人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 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讲评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l)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破码和放上两个破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人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教师板书:压强= )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户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P=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 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物理教案《压强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一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未复习时进行,以免充谈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或“毫米‘”换算成“米‘”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第2课 时
  (一)教学目的
  1. 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出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一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年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关嘴变钩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6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
  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l~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压强》教学设计3

  【教学思想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本节课,是留在沙滩上的脚印和捏笔时手指的不同感觉将学生带进了压强的学习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在学生探究出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按图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这时利用课件展现八组学生倍感亲切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类,并从中找出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途径,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而枯燥的,而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趣味盎然。在课后,又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本学所学知识分析“国道不堪重负”的原因,并结合社会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和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2.自由开放,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节课,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环节中,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照单抓药”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表现在: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器材,甚至从身边找一些代用品来完成实验;二对同一探究问题,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摆脱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探究的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与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授之以渔,终身受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这一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弄清了原来未知的知识──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与科学家的创新发明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两样。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对学生渗透求知方法的教育,正是控制变量、比值定义、类比、对比、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丢掉“拐杖”,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过程中去,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教材分析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2.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谈话与讨论相结合。
  学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
  【教具学具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圆珠笔、压力小桌、砝码、钩码、木板、木条、面粉、细砂、海绵、橡皮泥、铁钉、杯子、砖头、纸盒、图钉、木块及周边其它物品。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
  让学生同时捏住圆珠笔的笔尖和笔帽,认真体验手的感觉。
  3.鼓励学生从看到的、感觉到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捏住笔时,手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问题四:为什么捏笔尖的手感觉更疼一些?
  ……
  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初步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初步解决上述问题。
  2.明确探究课题: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3.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5.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6.分析论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7.交流评估
  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8.教师小结
  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并板书实验结论。
  经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沙滩上留下脚印是因为沙滩受到人的压力,手感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
  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大胆猜想并交流
  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倾听、感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里不需对压力下定义。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温故、知新
  建立
  概念
  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引出压强的概念:
  3.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4.简介帕斯卡在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5.例题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
  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理解基础上记忆。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感悟。
  学生独立解答。
  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指导生活
  1.引导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2.课件展示8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
  3.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
  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畅谈收获系统升华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
  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
  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
  三、增大压强:F大或S小
  减小压强:F小或S大
  二、压强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1Pa=1N/m2

《压强》教学设计4

  在备《大气压强》这堂课时,我力图体现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覆杯及其他的实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原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做覆杯实验时,我将纸片盖在杯子口,然后倒过来,纸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装满水,将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倒过来。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纸片居然没有掉下来。我顺势提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学生思维很快,说:“纸片被水吸住了!”这个答案令我很意外。我灵机一动,将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时,杯中也有水,倒过来为什么纸片掉下来了?看来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气托住了!这样结合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容器外存在压力或压强,从而认识到大气也有压强。
  在讲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盘,让它吸在玻璃板上,让学生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托里拆利实验对认识大气压值很重要。由于水银有毒不适宜在课堂演示,但通过动画讲解,在动画设计中一定要有玻璃管竖直和倾斜的对比及玻璃管粗细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水银柱的高度差与管子的粗细、竖直与否都无关。
  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有时可以看到,搬运大块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两个橡皮吸盘压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来。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压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 使用控制变量 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 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 :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 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 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 、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 -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 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 )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 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 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压强》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习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由自在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大小?
  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平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教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 ──受力面积──平方米(m2)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有宽宽的履带、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压强》教学设计7

  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动手、精于实践的能力和敢于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现实性道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在以下四个方面有较深的体会: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测量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在“分组学习,合作求知”环节中,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在“思维对话,探究疑难”环节中,再分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子装水银时进入空气会影响实验数据吗?为何选用水银,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在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4、教学中教师虽然退出了绝对支配的地位,但其重要作用并没有被削弱,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 )外,还要灵活应对自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拓展延伸中学生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并做出及时评价。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地备课,广泛查阅资料,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比如:在展示“瓶子吞蛋”时,学生李召辉提出“为什么用熟蛋,而不用生蛋?”这种问题就是课堂生成的火花,教师要及时地抓住这种机会。我马上表扬李召辉同学善于思考、敢于钻研,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片刻后,望着李召辉红扑扑的脸庞和同学们求知的大眼睛,我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生鸡蛋分发给各个小组,请他们与手中的熟蛋比较,观察二者的不同。一会,同学就找到了关键:生蛋表面粗糙,容易进气;生蛋外壳硬脆弹性差,容易破裂。熟蛋表面光滑,摩擦力小且密封性好;熟蛋弹性好,容易变形。

《压强》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压强》教学设计9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117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教师控制场面)。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习1、2、3。

《压强》教学设计由好学资源网初涉职场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好学资源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压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