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语资料 > 英语翻译  >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歌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渔歌子》教案 篇2

  一、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
  (一)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
  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
  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
  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意。
  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设计意图:
  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
  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而小练笔则在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语言文字再现诗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设计意图:
  1. 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资料,补充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2.补充学习另一首《渔歌子》,既起到积累田园生活的诗词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深化了情感。】

  《渔歌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渔歌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
  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赖读一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江南春》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作业设计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渔歌子》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独特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渔歌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词题
  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今天,
  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
  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 学生自由读诗
  2、 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 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 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
  5、 这首词在描写什么?让我们静静读这首词,联系课文中的注解,结合课文的插图,试着想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
  三、解读画面,品味词境
  (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
  1、 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 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
  3、 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4、 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
  听到的——
  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闻到的——
  1、你还闻到了什么?
  2、师小结
  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
  (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 生练说
  2、 交流
  3、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不禁让我们诵读这首词。(师生配合读)
  4、 好一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四、熟读成诵,进入心境
  好一个不须归呀。如此秀丽的水乡美景,我们陶醉了,我们——不须归,还有谁也不须归?(渔翁,张志和)渔翁就是张志和,张志和就是渔翁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钓)
  2、创设情境,随机拓展《渔歌子》三首
  他恋上了垂钓,不想回家。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你看到了——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你看到了——
  1、 生质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2、 了解作者及诗文的背景
  3、 生回答,师总结
  是啊,他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厌恶哪些阿谀奉承,看破庸扰的红尘,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归宁静,回归本真。他自称自己为“烟波钓徒”
  4、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分大组读)
  5、 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
  在钓鱼吗?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
  6、 让我们悠闲自在地读一遍(男女生读)
  7、 小结:秀丽宜人的风景,让人不须归,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不须归。
  10、回读: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词。(配乐背诵)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景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五首

  《渔歌子》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2、这“渔歌子”又名“渔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3、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4、(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生1读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7、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8、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9、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 作者是谁? 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19、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词中写了词人吗?从哪儿看出来?师: “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面对此情此景,他心情如何?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渔歌子》教案 篇12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景 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 悠闲自在

  《渔歌子》教案 篇14

  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的大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此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有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背诵《渔歌子》。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教师简介词的内容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是的,“渔歌子” 又叫“渔父”, 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是一种词牌名。 “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不同的词牌每句话的字数不一样,节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称长短句。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开始吧!
  师:读得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同学们看(大屏幕呈现整首词),你能够把这首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来吗?哪位同学试一试?
  (一生读整首词)
  读通句子(生朗读整首词)指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后三字,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师生交换)
  2、师: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师:请同学轻轻地再读读这首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开始——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教师轻轻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你说说看——
  师:同学们,这古诗词,懂得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就来试试看。
  3、师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师: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9种景物)
  师:9种景物按顺序数一数,西塞山……
  4、画景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谁能把这9种景物工整地写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在这个位置画蓑衣、箬笠该怎么画?(师指图的右下方)
  师:“笠”是生字,该怎么写?(请生上台写)
  请两位同学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其他同学把它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但是这个“鹭”字,也是一个生字?“鹭”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的“路”字要写得小一些,宽一些,下面的“鸟”字要写得窄一些,长一些。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的这幅图,看着看着,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词——《渔歌子》,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朗诵一下。
  把你看到的这幅画读出来。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由好学资源网英语翻译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好学资源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