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题材  >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学生已经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物体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应着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
  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情境,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并交流各自的方法,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即采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最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填空。
  2×()=103×()=94×()=8
  ()×4=12()×3=18()×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猴妈妈带孩子们到山上摘桃子,他们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猴宝宝都特别想吃,猴妈妈想给每只猴宝宝分3个。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教师把问题完整的出示出来: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设计意图: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了一个小故事:猴妈妈分桃子,学生听到故事时,都特别兴奋,精神都高度集中了起来。】
  (二)引出算式
  请一名同学读题。
  问: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2÷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三)探究方法
  师:究竟能分给几只小猴呢?各小组来讨论,说一说怎样求商。
  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案例
  (四)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9个,分给第二只猴个后还剩下6个,分给第三只小猴后还剩下3个,最后把剩下的3个桃分给第四只小猴,正好分完。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1只小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分6个,3只小猴就分9个,4只小猴分的正好是12个挑。
  生3:我们组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
  【设计意图:从具体问题向抽象算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
  (五)优化算法,点明课题
  师生共同梳理三种算法:边说边演示课件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2÷3=4,哪种方法更简便快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计算,同学们发现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算出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2×()=83×()=95×()=10
  8÷2=()9÷3=()10÷5=()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6÷2=12÷4=
  8÷2=9÷3=10÷5=
  (三)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10÷2=12÷6=8÷4=
  5÷5=4÷2=9÷3=
  6÷2=12÷4=8÷2=
  10÷5=12÷2=6÷3=
  (四)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求商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四、目标检测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我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最简便。我还知道了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组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7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4题。
  (1)、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四、堂上练习:
  略
  五、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6=
  10÷2=
  12÷4=
  5×7=
  6÷2=
  8÷4=
  9÷3=
  5×6=
  4×8=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教学例2
  师: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2)
  学生可能回答:
  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
  (1)每屉有4个包子,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多少个包子?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能独立解答这三个问题吗?
  师: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是怎样解答的?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生生互动)
  (2)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探究过程(生生互动)。
  学生可能回答(师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及时评价——多鼓励):
  (1)每屉有4个包子,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4×6=24(个),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求6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24÷6=4(个),想:(四)六二十四。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要求可以装几屉?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屉),想:四(六)二十四。
  师: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
  (1)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3)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
  2.练习应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做完后交流汇报求商方法
  (2)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做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求商的
  设计意图: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5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你提出什么问题?你又是怎样解答的。
  2.完成书第21页的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求商的方法。
  3.游戏:同桌完成书第21页的第8题。
  一人说一句乘法口诀,另一人说出相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然后思考: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中,哪几句口诀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5

  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23页例3。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发在生活中的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2个小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
  图示理解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是对一类数学问题的提炼和概括,既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学生能够依靠以前学过的有关除法的知识正确列出除法算式,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可能不是真正理解,尤其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含义,再根据图来列算式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虽然正确列出算式,画的图可能与题意不符,有些同学可能对于自己画的图和列的算式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也就是学生对于题目所表达的含义在理解上是有偏差的。
  想到这种情况,我在上课开始,让学生先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摆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尝试画图列式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来分一分。
  (1)把12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式?(12÷3=4)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把12平均分成了3份,求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可以分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算式?(12÷4=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求12里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看图说话列式。
  算式:□○□=□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建立起动作表征,在图形表征、动作表征、语言表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图与题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比较学习做好铺垫。】
  3.揭题: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都是用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3左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所求问题是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2)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2.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理解题意。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课件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5、3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请学生画一画。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计算正确”。
  完全放手,由学生来寻找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画图、交流、进行思路分析,学生在动作、图形、语言表征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学生之间通过质疑、补充、订正进行学习互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
  请小组汇报: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师生小结:
  (1)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①是求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设计意图:分析两种类型的除法问题之后,学生已经对这两种不同的除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比、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进行理解。】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练习五第1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练习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请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设计意图:第1、2题是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的实际问题进行对比编排,第1题,给学生提供了示意图,让学生借助图形进行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两种情况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完全是文字题,要求学生读题,从语言文字上进行分析,能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提高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3.练习五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列式解答。
  (2)请学生说出这3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本道题是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一个乘法问题和两个除法问题对比编排,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知道其中两个量,能求出第三个量。】
  4.出示图(见课件)。
  请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本题作为一道开放的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四、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7

  填空
  1.(1)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还表示()里有()个();也表示45是()的()倍.
  (2)表示()个()相加得48;还表示8的()倍是48.
  (3)8的2倍是(),8是2的()倍.
  (4)两个因数都是7,积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样多,商是().
  (5)()羊的只数是()羊的()倍.
  2.按要求写算式.8、9、72
  ()×()=()()÷()=()()×()=()()÷()=()
  3.直接写出得数.
  3×4÷6=5×9+35=54÷6÷3=72÷(23-15)=4×8-16=6×6÷4=
  4.列式计算.
  (1)5个9相加是多少?
  (2)把63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3)32里面有几个8?
  (4)把41按照每5个一份来分,可以分成多少份?
  (5)6的8倍是多少?
  (6)54是9的多少倍?
  (7)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8,积是多少?
  (8)被除数是36,除数是9,商是多少?
  5.解答应用题.
  (1)有32个同学排队,每4个同学站一排,可以站几排?
  (2)小红买了5本书,每本书6元.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3)老师买了48根跳绳,平均分给6个班,每个班分几根?
  (4)生物小组有6只黑兔,18只白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
  (5)田径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4倍.舞蹈队有9人,田径队有多少人?
  (6)体育室里有一筐皮球,每班发给6个.5个班领走后,这筐皮球减少了多少个?
  (7)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红花有18朵,黄花有多少朵?
  (8)一、二年级有6个班,每个班有4人参加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后来,舞蹈组增加了10人,现在舞蹈组有多少人?
  (9)刘红要做72面小旗,每天做8面,多少天可完成?如果每天做9面几天可完成?
  (10)有30米布,做床单用了12米,还剩下几米?做一套衣服要用3米布,剩下的布能做几套衣服.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巩固“平均分”。(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成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78=56
  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作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效果不错。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除法在生活的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表内除法”的学习就要告一段落了,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足?(指名回答)
  师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师生互动,自主探究:
  1、复习除法的意义。教师呈现教材第26页第1题的实物图。(课件出示)
  师: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说一说,并根据实物图填写算式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2、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复习除法计算。(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第2题)学生补充乘法口诀后,指定学生交流汇报。学生齐读表内乘法口诀。
  师:现在我们以同桌两人为单位做一个小游戏,一人说乘法口诀,另一人根据这句乘法口诀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学生同桌之间进行小游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游戏活动中,促使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和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整理和复习”思考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道很有趣的习题,你能解决吗?是怎样想的?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思考题)学生在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集体订正。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懂题目。
  根据4个“□”的和等于8,求—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8÷4=2。
  我检查过了,如果一个“□”=2,那么4个2相加就对于8,结果是正确的。
  根据3个“Ο”的和是12,求1个“Ο”是多少,就是计算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12÷3=4,即Ο=4。我也检查了,1个Ο是4,那么3个Ο就是12,结果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综合性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技巧,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开火车口算。(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14算、引导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第2题。学生逐题列式解决,交流时说说列式的理由。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六”第3题。
  (1)出示情境,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订正。学生列式并交流结果。
  4、出示教材“练习六”第4题、复习除法应用题。
  (1)先让学生独立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列式
  (2)交流,说说每一道题列式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每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3)比较四道习题,你发现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5、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小组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有关乘法口诀求商和乘、除法的应用题,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细心分析数试关系,找出正确的解答方法。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被除数+除数=商
  除法计算——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三册第45~4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建立除法的观念,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会操作第一种分法“分”的过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除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第一种分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均分”
  1.贴出图片:6个桃,3个盘子.提问:
  (1)老师这儿有6个桃,要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平均分”是怎样分呢?(板书:平均分)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
  (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2)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3)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苹果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么样?(板书:同样多)
  2.说明: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3.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
  4.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1)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2)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3)说出各图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
  5.演示并提问: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样分?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板书:除法)
  三、认识除号
  1.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每一种运算都有运算符号,除法也一样,它的运算符号叫做除号.(板书:除号)
  2.除号是这样写的,中间写一横,上面一个小圆点,下面一个小圆点.注意上下两点要对齐.
  3.练习.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一定要注意上下两个点要对齐.
  四、列式计算
  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求每盘有几个,要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
  (1)我们把几个桃平均分?(把六个桃平均分.)“6”是被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
  (2)平均分成了几份?(生:平均分成了3份.)“3”写在除号后面.
  (3)每盘分得几个?(生:每盘分得2个.)就等于2.
  板书:6÷3=2.
  (4)这个算式怎么读呢?(教师指算式,领读两遍)
  板书:读作6除以3等于2.
  2.练习.
  (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卡片出示)
  10÷58÷220÷4
  15÷516÷216÷4
  (2)根据图意说出算式.(投影出示前面用过的图)
  (6÷2=3)(6÷3=2)(8÷4=2)(12÷4=3)
  (3)先说出图意,再列式.(投影出示实物图)
  ①(10个苹果,2个盘子.)□÷□
  ②(12个球,4个盒子.)□÷□
  (4)根据题意,说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
  ②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
  板书:20÷512÷2
  五.讲解意义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你们能不能说出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呢?“6÷3=2”表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教师领读两遍.
  2.练习.
  (1)填空:
  8÷4=2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12÷6=2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2)看算式说出意义.(卡片出示)
  8÷2=412÷2=6
  12÷4=320÷4=5
  3.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质疑.
  六、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2=□10÷5=□12÷3=□
  2.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1)把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15÷□=□
  (2)把15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3.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1)把12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2)小冬把8只兔子,平均关在4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3)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
  讨论:为什么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4)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5)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
  4.游戏.
  教师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法多.
  七、课堂
  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板书课题),所学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第一种分法”(板书),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除法的第二种分法.
  板书设计
  略
  教案点评: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教材通过平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教学时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使学生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除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精选13篇)由好学资源网作文题材栏目发布,感谢您对好学资源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精选13篇)